注册

Home

About

Admissions

Certification

Events

Alumni

Support

Account

学校官网

新闻

CALL US: 400-160-1985

  • 注册
2022年3月19日举行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熊猫艺术发展基金成立一周年仪式”。参与本次活动的有熊猫艺术发展基金发起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特聘教授、著名熊猫画家刘中、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熊猫艺术发展基金理事长王镛、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社会基金部负责人王文雅等嘉宾。在庆祝成立一周年活动现场上,王文雅先生、王镛先生分别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王文雅先生代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对熊猫艺术发展基金成立一周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首肯了在以大熊猫艺术形象为载体,以传世长卷《冰雪国宝万里图》为展示主体的系列文化活动,助力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王镛先生对熊猫艺术发展基金成立一年来在以大熊猫形象为核心,以持续举办“我爱大熊猫国际少儿明信片绘画大赛”及定向设立“熊猫艺术发展基金美育基地”为抓手的系列美育兴学公益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后,王镛理事长、王文雅和熊猫艺术发展基金发起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特聘教授、著名熊猫画家刘中为“《丝路国宝五洲行》长卷创作项目启动”揭匾。从《冰雪国宝万里图》长卷助梦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可期的《丝路国宝五洲行》助梦构筑生命共同体的倡议,相信在今后的公益活动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熊猫艺术发展基金在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方面一定会做出其独特的贡献。

自2021年3月21日熊猫艺术发展基金正式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美育为核心,以弘扬熊猫艺术为宗旨,围绕“助力冬奥”,“大爱无疆”,“美育兴学”三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为社会美育教育与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助力冬奥

从2008到2022,从梦圆奥林匹克到再度携手,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跨越14年,北京圆满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之时,刘中便创作了《瑞雪七宝》献礼冬奥,从积极筹备到成功举办北京冬奥,画家刘中更是一路同行,历经三年构思创作《冰雪国宝万里图》,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国宝大熊猫”这个中国符号作为载体,普及冰雪运动知识,助力带动三亿人热爱冰雪运动,为冬奥会顺利开幕营造和平融洽的人文背景。巨制长卷集美学、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结合了奥运科普与绘画艺术,将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友谊理想、世界文化交流荟萃其中,表达出艺术与体育、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和谐共生。



2021年10月27日,《冰雪国宝万里图》长卷展正式开幕,亮相北京市规划展览馆。202.2米长的鸿篇巨制,运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绘制了5000余只国宝大熊猫,以此暗寓中华五千年文明。画面远景处24座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及故宫建筑跃然纸上,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传神地演绎了109组冰雪运动项目,用拟人的手法刻画出热烈比拼激情四射的奥运健儿们。以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向全世界展现着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之时,也向人们普及着冬奥冰雪文化。



为共襄盛事,中国集邮有限公司特将《冰雪国宝万里图》打造成同名邮册,于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正式出版发行,用国宝熊猫展现奥运精神,在邮品的方寸之间讲述中国故事,助力体育、美育的普及,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自《冰雪国宝万里图》展览开幕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引起多家媒体的相继报道与持续关注,并于2022年1月23日与2月19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相继召开两场学术座谈会。



受邀专家学者对堪称史诗级的长卷《冰雪国宝万里图》展开十分精彩的学术研讨。到场美术理论家们一致认为长卷将“大熊猫、万里长城、故宫”三大国家lP形象互为辉映,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肩负着沟通民心的桥梁和纽带,承载着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的使命,彰显出一位中国美术家立足当代、贯通古今、放眼全球的开阔创作视野,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坚守与担当。



与此同时在距离冬奥开幕还有一天之时,由北京冬奥和冬残奥组委主办的《冬奥值日生》邀请刘中担任值日生。观众跟随刘中娓娓道来的讲述,一起感受《冰雪国宝万里图》的创作历程。刘中讲到,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代表着生命的起源,见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同时又为中国所独有,黑白相间的毛色暗含太极阴阳,温和的形象亦是和平的象征,承载了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也正因如此,大熊猫“冰墩墩”担纲本届冬奥会吉祥物也实属众望所归。



2022年2月1日由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联合摄制的《一起向未来》迎新春8小时直播节目特邀刘中与四川雅安碧峰峡国宝熊猫基地进行直播互动。刘中现场挥毫创作了一幅题为《冰雪国宝 五福临门》的绘画作品,将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国宝大熊猫和万里长城相结合,以五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一家寓意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以“五福临门”寓意着对虎年的美好祝福,祈愿国泰民安、祥和幸福,以“冰雪国宝”筑梦冬奥,为奥运健儿们加油助力。





著名画家刘中简介

刘中,1969年生于中国北京,法国教育部造型艺术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青联资深委员,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市青联原常委,中国邮政四川成都“熊猫邮局”名誉局长,中国邮政四川绵阳“金丝猴邮局”名誉局长,中国邮政河北山海关“长城邮局”名誉局长,四川雅安熊猫宣传大使,北京市红十字会熊猫血宣传大使,母亲水窖宣传大使,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吉祥物“熊猫中中”创作者,中国邮政“我爱大熊猫”国际少儿明信片绘画大赛发起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熊猫艺术发展基金发起人,被誉为“中国画熊猫第一人”。作品曾被选送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埃及、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挪威、新加坡、日本、摩纳哥、瑞士、芬兰、拉脱维亚、蒙古国等多个国家展出,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并被中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Liu Zhong, born in Beijing in 1969, has the master’s degree in plastic arts from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of France. He is now member of the Council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and Standing Director of Chinese Painting Institute, Professor of China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nior committee member of All-China Youth Federation, former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Beijing Youth Federation, Honorary Director General of Chengdu “Panda Post Office” of Sichuan Branch of China Post, Honorary Director General of Shanhaiguan “Great Wall Post Office” of Hebei Branch of China Post, ambassador for panda culture of Ya’an, designer of the mascot "Panda Zhongzhong" of China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mbassador for Rh-negative trait of Beiji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 and ambassador for Water Cellar for Mothers.He is the initiator of the China Post "I Love the Giant Panda"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Postcard Painting Competition and the Panda Art Development Fund of the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Foundation. He is honored as “the best panda painter in China”. His works have been exhibited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K, France, the US, Russia, Egypt, Canada, Spain, Italy, Norway, Singapore, Japan, Monaco, Switzerland, Finland, Latvia, Mongolia and so on, have won a number of prizes in competi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ve been collected by many domestic and overseas museums.

作者:刘祥



从水墨写生体会传神写照的优良传统
实践再实践才能了解传统

继承传统无非是在学习中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当前生活创作必要的!只有对传统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作品,翻开中国历史沿着各个朝代具有成就的画家行踪研究他们的创作经验。著名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谈到中国绘画传统时,讲过很精到的一段话,对我们认识画家的心理构成,很有启发。了解历代画家及其作品的个性是怎样体现其各自社会构成的共性的,统治阶级的审美意识形态怎样在金字塔状的社会集体中产生影响。从国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引导,来分析研究。


135cmX45cm,《草原风》

战国时代以前,艺术作品是由工匠为王室贵族所制作的,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政治功用,所以青铜器成了国家重器。两汉时期,由于商业和农业的兴起,绘画事业有了新的支助者,经历魏晋南北朝,直到明末清初,行家与利家,作家与逸家的区别还深植于许多人的思想,矛盾复杂。


135cmX45cm,《暖风》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中国封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国画这个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相应地不得不有所变化。新中国以后,画家们表现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国画创作百花齐放。《古画品录》谢赫把骨法放在应物之前,就已经铺垫了书法用笔作为国画用笔和象形的基础,因此,国画的象形就始终有书法艺术的神韵了。


135cmX45cm,《秋山生灵图》


135cmX45cm,《胡杨晚风》

九十年代初,中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比较关注侯一民、沈尧伊、刘文西、刘宇一先生作品,我对油画虽然很感兴趣,但是后来根据情况选择了国画专业。该专业课程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组成的,按照从临摹认识传统开始教学,然而初学的人对水墨国画认识不足,盲目地按图式去描摹物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教师的指导,认真分析原作或作品图片,研究它的构图、设色、造型、笔墨几个方面的问题,胸有成竹以后毫不犹豫一气呵成。


135cmX45cm,《旺盛图》

学习临摹尤为重要,课内课外的都可以临,油画、版画、甚至雕塑都可以当做意象实物去认真地临写,我临古代白描、现代水墨画<群马图>、工笔画<木兰理妆图>时间基本有十多年时间,我从来不爱修改,只要出现半点毛病立刻弃止,再换一张新纸,就是白纸对青天,对纸三日废画三千,完成以后我还悬挂起来对着亮光细心检查墨与色的博厚感,因此从来不拿白色去覆盖失败的地方,同时也很少使用白色,只是调色时使用,一般情况都以白纸代替,特别需要厚重的时候,才渲染白色用来加厚。


135cmX45cm,《松鹰图》

作画好比盖房子,先得准备材料和使用材料的方法,房子才能盖好,学书法先从楷书开始才是正道。唐张彦远说,临摹是为创作的学习手段,就是说不但要训练笔墨技巧,同时每天写日记做总结。


135cmX45cm,《春山高树图》


135cmX45cm,《山居养马图》

通过临摹以后,再到生活中去画看到的事物。唐张彦远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写生的时候,通过对事物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以后,心中才能有了足够的表现因素再去构图,构图是创作的一个手段,是作品的形式表现,不是为形式而形式,拼凑三角形或其它图形,以及用构图学的一些法则去套用。要考虑作品的内容,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135cmX45cm,《海鹰》

由于中国画构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是灵活观察灵活表现的,因此就与西画的焦点透视有所不同,它是散点透视法,可以将不同位置的事物或不同时间发生的事物,不同环境的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集中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上,例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要处理好各种对比因素的统一,艺术形象性质的对比,人物性格、情绪的对比与统一。在构图形式处理上则有奇正、主次、虚实、平衡变化、疏密聚散、分黑布白等美学法则。把这些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统一在一起,在整个画面之中,形成一个富有情节的和谐整体,处理好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35cmX45cm,《花好月圆》

我在学习中画得大量草原生活速写,十分注意构图当中美的意境,同时认真体会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集中精力地去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更深入更真实地表现草地天然牧场、马、牛、羊、骆驼以及人物的生活规律,骑骆驼住毡房成了习惯。特别是人物画习作与创作,单凭比例准确是不够的,要对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足够的观察与理解,要表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态,与他们一起生活。


135cmX45cm,《青山雨意图》


135cmX45cm,《青山深处图》

中国画用色不受光源和环境的限制,强调物象的固有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设色规律一般总脱离不了对比、主次、调和。对比中求调和,调合中讲对比。


135cmX45cm,《鸡》

色彩的对比使用,在于组织色相、冷暖、纯度、明度的对比等。用石色,预先要用水质颜色打底,如青绿山水用赭石或叶绿打底,石青用墨或花青,而硃砂则用洋红或胭脂打底,可使石色不致显得枯燥乏味,象浮于纸上。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


135cmX45cm,《奔牛》

在写意画中,色彩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既不说明它不重要,也不说明它容易掌握。清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说,画至着色,如火炉锖重见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恽南田形象地说明了色彩掌握之不易。


135cmX45cm,《山郊饮马图》


135cmX45cm,《草地沙洲图》

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景交融,二者融合的表现,在作品创作中,通过夸张、概括手段,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表现神、情、意、趣的艺术形象叫意象造型。清邹一挂说“形之不全,神将安附。要刻苦训练水墨速写、默写,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掌握造型和笔墨技巧。


135cmX45cm,《峡谷养牛图》


135cmX45cm,《青山深远图》

用笔用墨,郭若虚所说“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中国画线条的组织方法,例如任伯年的人物画用线“疏能跑马,密不通风。疏密关系,没有密也就无所谓疏,它们是互为依存的,一波三折指一划中有三个起伏变化,也指一划的运笔过程中笔锋的三个转折,即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起笔和收笔时都要回锋或收锋,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运用一波三折所划的线不但具有运动着的美感和力量,而且是一种含蓄的力和美。黄宾虹先生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除了这些笔法、笔力、还有笔势、笔意的问题。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135cmX45cm,《牧马人家》


135cmX45cm,《查干敖包文化节》

气韵生动是神与形在画面上的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黄宾虹有题款,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他在《论墨法》中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采。这是他的用笔用墨经验总结。用墨也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蘸墨法、干墨法,墨法五墨。还有墨阶五墨、墨性五墨、墨彩六墨等。


135cmX45cm,《拜年节》

中国画以笔墨为其表现基础,讲究笔墨是中国画的传统,但是不能用笔墨的优劣来代替艺术作品的创造,画家个性和描绘对象的个性不论统一还是矛盾,画家的个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所以,表现任何事物的神似,本质上也已表现了画家的个性特征。这些应是神、气韵、神韵的内容。中国画形神兼备或气韵生动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归根到底,是对生命力的追求,有生命才有神,才有运动,才有美的感受,生命才是气韵生动的根本。


135cmX45cm,《群驴》


135cmX45cm,《九驴图》

在实践中,无论是山水写生,还是动物写生,道理一样,按照生活的常理进行。那些问题众所周知,那些问题人们从末听过。传统并不绝对,但不等于简单。不断的实践,才有创造。


135cmX45cm,《光荣之家》

附图:幽静的山谷/乌拉山记忆写生,美丽富绕的锡林郭勒/草地记忆写生。

作者简介

刘祥,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1965年生。1992年就读于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画专业。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美协会员,中国西部书画艺术研究院成员、中国书画春节联欢晚会成员,作品展出多次获奖。

















作者:瓷都晚报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办校10年,它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是昙花一现,却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

该校创办于1986年,在千年瓷都景德镇刮起一股学习之风,风靡一时,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报名上课。现如今,有的学生在书画领域大放异彩,有些则仍将书画作为业余爱好。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批复 瓷都晚报记者许晓敏摄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校的老师和学生,讲述该校10年前后始末的故事。

它折射出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的开办,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丹忱的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1986年,改革开放逐渐辐射到内陆地区,全国上下文艺事业方兴未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是天时;而景德镇具有浓厚的陶瓷历史文化基底,有着发展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地利;而那时,高考恢复不过几年,全国上下迸发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人们想学、求学,也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这是人和。集齐了这些条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自然而然备受欢迎。


学员名册及成绩登记表 瓷都晚报记者许晓敏摄

“函大”最先兴起是在北京。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创办,著名书画大师启功、阿老、欧阳中石等人先后参与了学校创办。而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函大”潮,全国各地相继开办函授大学。

“1985年,我还在艺术瓷厂上班,但是我个人很喜欢书法,那时景德镇也没有地方让我们进行业余的书法课程或者培训。后来,我就报名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江西分校,跑去南昌上课,但那毕竟不方便,获得的老师指导也比较少。”朱丹忱说,1986年,他调到了古窑,“有一次我在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时文化局的局长胡拯民看到我在写作业,他就问我在干什么,我就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情况介绍给了局长,还跟局长介绍说书画函授大学很有益,可以培养和提升我们的理论修养,我再顺势提议在景德镇办个分校。那时文化氛围很浓,市里也重视,立刻抓住了机会,同意了这个事情。我就写信给总校,总校马上就批复同意了。”

很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就成立了,上课地点设在群艺馆,景德镇市文化局副局长、景德镇陶瓷学院首届毕业生顾正明担任该校第一任校长,许国胜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国画部主任,朱丹忱则任书法系主任。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师资力量雄厚,聘请的教师都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授、老师以及瓷厂里的名人,如胡献雅、黄美尧、王寿霖、白海、陆如、傅尧生、王隆夫、曹淦源等等,可以说聚集了景德镇书画界顶尖人才。

“胡献雅是学校的名誉校长,他来上课的时候整个教室都坐满了。那时候大家非常渴望知识,所以这些老师教书也很有劲。”许国胜说。


86级毕业考试

1986年第一届报名学生非常多,据朱丹忱回忆,当年报名学生中,书法班有150多人,国画班也有150多人,书法两个班,国画也两个班。学校学习采取三年制,属于业余学习,每个班分一、三、五或二、四、六晚上面授上课。

学校在每个学期都要会带学生出去写生。“我记得第一批去武夷山写生的学生有30多个,王锡良老师也带学生们去雁荡山、龙虎山、三清山、武夷山等地写生,白海是写生的指导老师。”许国胜说。

学校所用教材都是总校编撰的,特别受欢迎。“当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老师、教授编撰了一套教材,非常受欢迎。要知道,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才没多久,我们也没有什么专业的书籍可看可用,所以那套教材很受欢迎。我记得山水教材是著名画家白雪石所著。”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许国胜告诉记者。

朱丹忱对书法教材也有印象,每学期所学的内容不一样,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等,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书法的概况以及发展史,对学生的书法技巧也有很大的提升。

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存在了十年的时间,影响了景德镇市一大批书画艺术爱好者。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生仍活跃在当今景德镇陶瓷领域,如舒立洪、王秋霞、喻木华、喻冬华、蔡玲玲、吴国兴、齐丕成、李晓辉、王静、林雪等等。

报名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瓷厂工人、垦殖场工人、小学的老师和校长、火车司机等等,他们中有些人正在从事陶瓷相关工作,而有些人则是因兴趣而利用业余时间来上课。


吴国兴在学校所作的作业以及老师陆如的评语

每次与人聊天,吴国兴总会说,自己当今的成就离不开曾经在学校学习的日子。他感恩于学校多位老师的指导,让他从一名火车司机转型成陶瓷艺术家。

来学校报名学习时,吴国兴还是一名火车司机。平时,他除了开火车观察沿途风景外,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是到景德镇陶瓷友谊商店去参摩,或者去瓷厂美研室观看陶瓷画师们搞创作。为了系统学习陶瓷绘画,他考入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在学校里,他学习认真,也经常参加写生,至今他家中依旧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当年陆如、白海等老师为他修改的作业,厚厚的一摞,被他整齐地收藏在一个红色的四方盒子里。

“吴国兴为了学习,还自己拿出工资给别人帮他顶班开火车,他到处跟着我们去写生。后面他就辞职不开火车了,一心一意画瓷器。”许国胜回忆道。

当时学生们求学爱学之心令许国胜至今都很难忘。他说,一个学生在鲇鱼山镇工作,离学校20多里路,那时候路也不好走,那个学生每天下午5点多钟骑自行车赶来上7点钟的课,下了课又骑自行车回去。


许国胜回忆当年的故事(瓷都晚报记者 许晓敏摄)

“市里很多热衷书法的人都报名了,不过以书法为职业的人不多,但是很多学生到现在都还将书法当做业余爱好,书法对他们的修养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朱丹忱感慨道,在学校的那段时间对他自己也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通过函大的学习,我系统地了解了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正确的练习方法。在函大办学实践中,我与师生们一起参观西安碑林、泰山摩崖,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我从事陶瓷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没有书画函大就没有我的今天。”

它是时代的产物、永恒的记忆

从1986年成立到1996年结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景德镇分校因时代应运而生,又因时代变化而走向没落。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两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书画班毕业合影

在那样的时代,学生们求学若渴,老师们倾囊相授,这种求学、爱学的氛围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非常宝贵。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曾在采访中回忆函大执教时这样说道:“当时有很多住在鄱阳、鱼山、浮梁等偏远地方的学员都是骑着自行车赶一、两个小时的路程,风尘仆仆来上学的,有的晚上还要骑回去,每当看到他们那求学心切的眼神,感染到他们那旺盛的求知热情,我特别欣慰,作为一名老师,学员们能如此认真,感觉自己付出的再多都是值得的。”

时至今日,仍有人在回忆函大学习时光,对他们而言,那段二三十年前的求学经历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人生记忆。



5月18日,值中荷两国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特聘教授、著名画家门秀敏部分作品亮相“2022年荷兰阿尔梅勒世园会”中国园区,向中荷建交50周年献礼。


门秀敏作品在荷兰阿尔梅勒世园会中国园区

据悉,门秀敏为“2022年荷兰阿尔梅勒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的特邀艺术家,将于8月在阿尔梅勒世园会的中国园公开展出系列作品。此次其部分作品亮相世园会,不仅是为中荷两国建交50周年献礼,同时也为8月的展出提前预热。

门秀敏的艺术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抽象的方式,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展现了绚丽、和谐、自然、美好的绿色家园,不仅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绿色发展理念,也与阿尔梅勒世园会“发展绿色城市”的主题遥相呼应。


荷兰观众正在观赏画作

门秀敏的艺术创作符合世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新期待,创新性的艺术语言,符合时代的审美及特征,能够引起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艺术发扬光大。